9.3.4 綜論蘇美爾文、古埃及文和古漢文的書寫方向
蘇美爾文、古埃及文和古漢文這三大古典文字最初爲語素造字時都是以形表義的,字符與口語掛了鈎之後,按語序排列,而且是一行接一行地寫出來。古人最初書寫時,似乎都選擇在右手執筆處起筆。 蘇美爾文和古漢文的象形符號,一般都屬豎長形。古埃及文的象形符號,則與真實所見很接近,所以形體較為多樣化,有些屬豎長形,有些則扁平。
蘇美爾文起初直行書寫,所以字符保持固定的闊度,但高度則有一些彈性,筆劃多而字形又複雜的字符可往下伸延。字符同闊度的好處是字符可以排列得較爲整齊和緊湊。如果有字符過闊,那就會增加行的闊度,而一塊泥板所能容納的字數就會因而減少。豎長形的字符並且容許一行之內並列兩排字符。蘇美爾文有分行寫的需要,其行寛有彈性,能夠容納多寡不一的字數,這樣便能讓句子在適當的地方截斷,然後在下一行繼續寫。句子分拆得合理,會有助讀者容易了解句子的意思。有證據顯示,蘇美爾文跟古漢文一樣,是直行閱讀的,字序是從上而下,行序是由右至左。請參看圖六。
古埃及文碑銘體的字符長闊高矮不一,而組成每個字的部件多寡不一,亦不容許字中留有尷尬的空間,所以每一個字都要把部件精心排列,並保持一定的彈性,容許一個字有幾種寫法。一般來說,部件的排列是從上而下或由右至左;如有定符的話,會置於字尾。由於古埃及文的碑銘體相當象形,符號即使左右反轉也能容易認得出來,以及憑側面圖便能定出閱讀的方向,所以閱讀的方向可以是由右至左、由左至右、或從上而下;如果是從上而下,行序可以是由右至左或由左至右。僧侶體的符號由於不再象形,所以閱讀方向則固定爲由右至左或從上而下。
古漢文在三世紀前,主要是用竹簡直行書寫,字序是從上而下,行序是由右至左。由於受到竹簡寬度的限制,古漢文的字形不能太闊,有一些象形字被迫要直置,其形狀跟現實世界其所見的不符,如甲骨文中的〈馬、象、豕〉字便是四腳騰空的。古漢字可以寫得比蘇美爾文纖細。蘇美爾文用三角形筆端在軟泥上壓寫出來的字,因筆劃多寡不一,所壓出來的字的高度可以相去甚遠。漢字用毛筆蘸墨寫出來,即使筆劃多的字都可以寫得很纖細,字的高度不會像蘇美爾文那樣參差。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向着方正的字形發展。字形方正,字符便能容易排列齊整及充份利用書寫材料的空間。在公元十一世紀活版印刷發明很早之前,漢字字形便已演變成大小一致的方塊字。活版印刷發明後,漢字的排版印刷便很方便。聯合國一共有六種工作語文,分别是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聯合國的很多文件便是用這六種語文印行的。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文件當中,以中文印行的文件總是最薄的,原因主要便是與漢字的方塊字形有關。至於方塊漢字爲甚麽有善於利用空間這種妙處,我們會在下文的適當處闡述。
Views: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