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否為一種好的文字?(9.4.4.3節)  三大古典文字書寫語素的方法:(三)會意

會意 (semantic compound)

“會意”是另一種造字法,會意字的數量遠比指事字多,尤其是就古漢文而言。許慎説:“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李、吳這樣解釋許慎的話:“會意的定義是組合兩個或兩個以上同類屬的字,會合這些字的意思,另成一個字義,以表示所指向的事或物,例如“武”、“信” 二字。”

一般來説,象形字是指一個獨體的象形符號,而會意字則大多是由兩個象形符號組成,會合兩個象形符號的意思,得出會意字的意思,所以會意字是合體字或複體字。

由於合體字是由兩個或多個“字”組成,人們在遇到初步製成的合體字時,可能會問這究竟是一個字還是兩個字的問題。蘇美爾人在創造一些合體字時,就曾經遇到這方面的困難,例如〈女奴〉和〈食〉這兩個會意字。先説〈女奴〉一字的寫法。

下面表十五(甲)顯示蘇美爾文〈女奴〉一字在寫法上的演變。表中最左邊的字符,是原始蘇美爾文中那個表示‘女奴’的會意字。這個字偶爾出現在記帳用的泥板上,由兩個象形符號組成:第一個是用尖形筆端把女性外生殖器刻寫出來的象形符號,可以單獨成字,讀 /munus/,表示‘女人’;第二個是用圓形筆端壓寫出來的三個半圓形符號,象徵‘山’,亦可以單獨成字,讀 /kur/。兩個符號左右成斜線排列,表示‘從山中來的女人’。驟眼來看,這兩個符號好像是〈女〉和〈山〉兩個字,但其實是一個會意字,表示‘女奴’的意思,讀 /geme/。蘇美爾人因為知道女奴大都來自附近山區,以及知道這個字在帳目中是與人力資源有關,所以會很容易理解為甚麽 {女奴} 這語素會這樣寫。

表十五(甲)   蘇美爾文〈女奴隸〉寫法的演變

公元前約三千年,〈女奴〉一字中的〈女〉和〈山〉兩個符號,竟然變成上下排列(見上面表十五(甲)中左邊第二個字符),看來更像是〈女〉和〈山〉兩個字。由於這個會意字並不是出現在句子中,而且在它前後的符號又不多,所以把字誤讀成〈女〉和〈山〉二字的機會其實不大。但當字出現在句子中時,字與字之間的界限便須要分清楚,否則由〈女〉和〈山〉所排列成的會意字,會有可能被誤看成是〈女〉和〈山〉兩個獨體字。公元前二千四百年,蘇美爾人已經懂得一句接一句的寫字,那時的蘇美爾文亦已經楔形化。從〈女奴〉一字的寫法可以看到,這個會意字已經把〈女〉和〈山〉兩個“字”成功合為一體(見上表中左邊第三個字符),不可能會誤讀成兩個字。〈女〉字寫成一個三角形,中間的直線移了出去,以騰出空間讓〈山〉字擠進來,但為了遷就三角的形狀,要把〈山〉字倒置。上表最右邊的字符屬晚期的寫法,逆時針轉了 90°,字符中的〈山〉字亦已楔形化。楔形化的〈山〉字要佔用較大的空間,已不能放進三角形內,唯有拿出來,置於右邊,〈女〉字則還原舊有的寫法。倒置的〈山〉字拿出來後,成為獨體〈山〉字的正式寫法。

從蘇美爾文創造〈食〉字的過程,亦可以窺見蘇美爾人在創造合體字時所遇到的問題。公元前大約三千年,在用來記帳的泥板上,出現了一個刻寫出來的會意字,由〈人頭〉和〈碗〉兩個象形符號組成。這個字主要有以下兩種寫法:

按德國學者尼遜等人的分析,這個字大概表示‘發放口糧’的意思。[1] 蘇美爾人用標準大小的泥碗盛載穀麥,按人頭向工人發放口糧,所以表示‘發放口糧’的字,寫成〈人頭〉加〈碗〉的樣子。由於糧餉供人食用,蘇美爾人於是借用〈發放口糧〉這個字來表達‘食’的意思。‘食’的意思,蘇美爾語說成 /gu/ ,所以〈食〉這個字就讀 /gu/ 。

〈人頭〉加〈碗〉,如上文所述,主要有兩種寫法(見上圖),但每一種寫法都有一些瑕疵 。第一種寫法是把碗置於脖子前,做法合理自然,但橫置的碗跟主流的竪長字形並不完全協調。第二種寫法把〈人頭〉和〈碗〉上下緊密連接在一起,像用碗盛着人頭,寫法因此顯得有點不自然。蘇美爾文的楔形〈食〉字是從第一種寫法演變出來的。楔形化後的蘇美爾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包括〈食〉字。那時候,當〈碗〉這部件慢慢移進〈人頭〉中的脖子部分時,人們也沒有覺得這寫法有甚麽不妥。當〈碗〉寫在脖子裏時,〈人頭〉和〈碗〉就成功結合成一個〈食〉字。請看下表:

表十五(乙)   蘇美爾文〈食〉字的演化圖

下面表十六(甲)列出了蘇美爾文中的五個會意字,現從左至右順序逐一介紹其背後的造字原理。

表十六(甲)   蘇美爾文中的五個會意字

第一個會意字是‘女奴’的意思。蘇美爾人為 {女奴} 這語素造字時,聯想到從山裡來的女奴,於是自然而然的把〈女〉字和〈山〉字合在一起,表示‘女奴’。第二個會意字是‘食’的意思。蘇美爾人為 {發放口糧} 這語素造字時,想到發放口糧時是以人頭和泥碗計算的,於是很自然的把〈人頭〉和〈碗〉合在一起,表示‘發放口糧’。當他們後來要寫出‘食’的意思時,就想到借用該會意字,因為發放出來的口糧是用來食的。這裏順帶一提,借用近義字的方法在文字學上可稱為“義近通用”或 “轉注”。第三個會意字是‘飲’的意思。由於〈人頭〉加〈碗〉表示‘食’,蘇美爾人於是想到可以把〈人頭〉加〈水〉來表示‘飲’。第四個會意字是‘俘虜’的意思。蘇美爾人為 {俘虜} 這語素造字時,很自然的想到脖子上套上繩索的俘虜,於是把〈繩索〉套在〈人頭〉的脖子上,表示‘俘虜’。最右邊的會意字是‘苗圃’的意思。蘇美爾人為 {苗圃} 這語素造字時,很自然的想到種滿幼苗的田圃,於是把三棵幼苗畫在田圃上,表示‘苗圃’。有人可能會覺得這個表示‘苗圃’的字應該歸類為象形字,而不是會意字。由此可見,象形字和會意字之間的界限,有時候不一定能夠清楚劃分。從上述五個會意字的構成可以看到,會意的造字法是自然而然地產生的,並非古人刻意而為。

現在介紹古埃及文中的八個會意字,其寫法見下面表十六(乙)。 

表十六(乙)   古埃及文中的八個會意字

左邊第一個符號,由〈月〉字和〈星〉字合成,表示‘物換星移,時光流逝’,這個字解作‘月份’。左邊第二個字符,顯示祭司用水潔淨的儀式,解作‘祭司’ 或‘潔淨’。第三個符號顯示一個人蹲在牆角後面,表示‘躲藏’。第四個符號顯示一個手持船槳的人,表示‘航行’。第五個符號顯示一個女人分娩的情況,表示‘分娩’。這裏要補充說明以下一點:這個字早期的寫法顯示(見下圖),胎兒大半個身體已離開母體,所以雙手可以過頭向上伸展。表十六(乙)中的符號,因為空間所限,只顯示胎兒的頭部和雙手。

第六個符號顯示一隻流着淚的眼睛,表示‘流淚’。第七個符號顯示一張架在小腿上的刀,表示‘割掉’。最後一個符號顯示一個在山谷的太陽,表示‘地平線’。

下面表十六(丙)列出了甲骨文中的八個會意字,現從左至右順序逐一介紹其背後的造字原理。

表十六(丙)  甲骨文中的八個會意字

第一個會意字是‘出’的意思。古漢人為 {出} 這語素造字時,想到 {出} 是‘出來’或‘出行’ 的意思,然後聯想起從居所步行出來的情況。由於古漢人是穴居的,於是把〈止〉字和〈凵〉字合在一起,表示‘腳從洞穴走出來’,即是‘出’的意思。第二個會意字是‘步’的意思。古漢人為 {步} 這語素造字時,想到 {步} 是‘步行’的意思,接着聯想起步行時兩隻腳前進的情況,於是把兩個〈止〉字一前一後合在一起,表示‘步行’。第三個會意字是‘涉水’的意思。古漢人為 {涉} 這語素造字時,想到雙足涉水而行的情況,於是把〈水〉和〈步〉合在一起,表示‘涉水’ 。第四個會意字是‘捕獲’的意思。古漢人為 {獲} 這語素造字時,想到以手捕鳥的情況,於是把〈又〉和〈隹〉合在一起,表示以手捕鳥,即是‘捕獲’的意思。〈隻〉是〈獲〉的初文 。第五個會意字是‘放牧’的意思。古漢人為 {牧} 這語素造字時,想到放牛時手持鞭子的情況,於是把〈牛〉、〈右手〉和〈鞭子〉合在一起,表示‘放牧’。第六個會意字是‘射箭’的意思。古漢人為 {射} 這語素造字時,想到射箭時箭在弦上的情況,於是把〈弓〉和〈矢〉合在一起,表示‘射箭’。第七個會意字是‘雞鳴’的意思。古漢人為 {鳴} 這語素造字時,想到雞啼的樣子,於是把〈口〉和〈雞〉合在一起,表示‘雞鳴’。最右邊的會意字是‘劈開’的意思。古漢人為 {析} 這語素造字時,想到以斧斤剖木的情況,於是把〈木〉和〈斤〉合在一起,表示‘劈開’。從上述八個會意字的構成可以再一次看到,會意的造字法是很自然地產生的。這裏順帶一提,在甲骨文中,腳掌符號和右手符號(見下圖)常常用作會意字的部件,把很多動詞的意思表示出來。

許慎舉〈武〉和〈信〉為會意字之例字。甲骨文中的〈武〉字,是‘威武’的意思,由〈戈〉和〈止〉合成,寫成:

字形描繪士兵出征時手執武器踏步前進的情況,兩個構字部件會合出 {武} 這語素的意思。金文中的〈信〉字,是‘誠信’的意思,在大篆和小篆中分別寫成:

字由〈人〉和〈言〉合成,東漢許慎看成是會意字,字的構形大概表示‘人說話要有誠信’。可是,現代學者卻一般認為〈信〉字的前身其實是個形聲字。在戰國時期的金文中,〈信〉字寫成: 

字是一個从言身聲的形聲字。{信} 這語素的意思相當抽象,不容易以形表義。我們推測,在造〈信〉字的第一個階段,由於 {信} 和 {身} 這兩個語素的讀音相同或相近,可能有人想到用同音字

把 {信} 的讀音寫出來。這個假借字既代表 {身},亦代表 {信}。戰國時期一個重要的價值觀是“言而有信”,所以有人想到可以用

做形旁,來點出 {信} 這語素的意思,於是在〈身〉字中加形旁〈言〉,把字寫成下面這個形聲字:

字左邊的符號是聲旁〈身〉,而右邊的符號是形旁〈言〉。整個合體字就代表 {信}。从言身聲的形聲字創造了後,把〈身〉字歸還給 {身}。由於〈人〉字的讀音亦跟 {信} 相同或相近,所以亦有人把〈信〉字寫成下面這個形聲字:

字左邊的符號是聲旁〈人〉,而右邊的符號是形旁〈言〉。今天的〈信〉字,便是從上面的形聲字演化成的。

為甚麽〈身〉和〈人〉的古代讀音會相同或相近呢?我們猜想,{人} 這個語素可能源自 {身},{身} 大概是指人的身體, 而 {人} 是指一般的人,所以 {身} 的意思比 {人} 實在、具體,‘人’可以看作是‘身’的引申義,這兩種意思的讀音原先是一樣的,後來在讀音上稍為分化,漸漸演變成兩個讀音相近的語素:{身} 和 {人}。在甲骨文中,{身} 和 {人} 分別寫成: 

第一個符號〈身〉突顯人的腹部。金文中〈信〉字的聲旁,如上文所述,有寫成〈身〉的,有寫成〈人〉的,這些聲旁的讀音,應該跟〈信〉字的讀音相同或相近。〈信〉字在小篆中寫成:

許慎把它看成是从人从言的會意字,也是可以理解的。

理論上,會意字跟象形字一樣,也可以用作聲旁或形旁。但會意字是合體字,其意思所覆蓋的範圍一般比獨體字較為狹窄,局限於兩個或多個獨體字之間的關係,而且其形體亦比較複雜,佔用的面積比較大,所以用作形旁的機會較小。獨體字所覆蓋的意思較為廣濶,形體一般亦較為簡單,所以比會意字更適合做形旁。例如〈鳴〉這個會意字,从口从鳥,會合出‘鳴叫’的意思。[2]〈口〉和〈鳥〉都是獨體字,作形旁用時,各自可以構造出一大批形聲字,如:〈吃、吐、咬、叫、吟、吩、呼、吸、吹、吻、喝……〉[3] 和〈鷄、鴨、鵝、鴿、鵑、鴉、鶴、鷗……〉。至於〈鳴〉這個由〈口〉和〈鳥〉合成的會意字,若拿來作形旁用,其所能應用到的範圍會非常狹窄,所以見不到有〈鳴〉字作形旁用的例子。

會意字即使用作形旁,很多時亦會壓縮或簡化。現以〈香〉字和〈邑〉字為例來說明這一點。在小篆中〈香〉字寫成:

字从黍从甘,表示‘黍熟後所發出的甘香氣味’。這個會意字的寫法今日簡化成〈香〉。〈香〉字做形旁的例子主要有兩個:馥和馨。

〈邑〉是另一個可作形旁用的會意字。在甲骨文中〈邑〉字寫成:

字从 囗(方形城牆)从卩(跪坐之人),本義是‘人聚居的城邑’。形旁〈邑〉字在成熟的隸書和楷書中簡化成:

形旁〈邑〉置於形聲字的右邊。以〈邑〉字為形旁的形聲字頗多,如:〈邦、邨、郊、都、鄰〉。值得注意的是,形旁〈阜〉字的寫法跟形旁〈邑〉字很接近。用〈阜〉作形旁的字多與土山、丘陵、登降、高下有關,如:〈阡、陌、階、陸、陡〉。從這兩組例字可以看到,形旁〈阜〉字的寫法跟形旁〈邑〉字很接近。不過為了避免混淆,形旁〈邑〉字都置於形聲字的右邊,而形旁〈阜〉字則都置於形聲字的左邊;而且,形旁〈邑〉字的印刷體比形旁〈阜〉字稍大。至於手寫體方面,形旁〈邑〉字寫出來時,一般會比左邊的聲旁稍低,而形旁〈阜〉字則一般會跟右邊聲旁的高度一樣。

會意字作聲旁用的例子則明顯比作形旁用的多。以上表十六(丙)的八個會意字為例,〈出、步、隻、射、析〉這五個字都可以作聲旁用,如:〈咄、茁、拙、黜、絀、埗、踄、鑊、穫、謝、榭、麝、淅、蜥、晰〉。


[1] Nissen et al, op.cit., p. 15.

[2] 中國的合體會意漢字,啓發了蘇聯電影大師愛森斯坦 (Eisenstein) 的蒙太奇 (Montage) 電影剪接理論。他指出,把兩個實物的象形符號相結合,可以創造出一個不容易用圖像來表達的概念。以〈鳴〉字為例,把〈口〉和〈鳥〉這兩個象物字相結合,便能創造出‘鳥鳴聲’這個不容易用圖像來表達的概念。

[3] 在形聲字中作形旁用的〈口〉字,指出這些形聲字是與口的生理功能有關。但〈口〉字還有另外一個作用,例如在以下的合體字中:嗎、咖、啡、喱、和、唯、呢、吧、知、咪,〈口〉字便是用來指出字的另一部分是音符,而不是義符,應只取其聲,不取其義。

Views: 75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