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否為一種好的文字?(10.6.4節)  三大古典文字書寫語素的方法:(四)轉注

10.6.4 三大古典文字書寫語素的方法:

(四)轉注 (semantic transfer / semantic loan)

許慎説:“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李、吳這樣解釋:“轉注是建立一個字為頭,為根,創製相屬字,此類屬字對字根的形、音、義有所承襲或有血緣,與字根意義相通,例如“考”、“老” 二字。”

讀者在看完許慎和李、吳對“轉注”的解釋後,不一定都清楚“轉注”究竟是指甚麽。事實上,不同的學者對轉注有不同的詮釋,可見許慎的解釋不容易明白。許慎所說的“轉注”,究竟是指哪一種造字法呢?

在造字的第一個階段中,蘇美爾人、古埃及人和古漢人都嘗試用以形表義的方法來造字。但當他們為一些意義上較為抽象的語素造字時,卻遇到困難,後來想到可以借用那些在意義上跟其意思有共通處的字,來代表這些語素。這種借字法,我們稱之為“轉注”。表十中轉注備註一欄,舉出〈月〉和〈夕〉兩種寫法的例字,以說明“轉注”這種借用近義字的方法的道理。現在用蘇美爾文、古埃及文和甲骨文的一些實例,來進一步闡明“轉注”這種借字法的原理。

在蘇美爾語中,有些語素的意思較為抽象,例如:{詞語} /inim/、{說話} /du/、{聲音} /gu/,不容易用以形表義的方法來造字,蘇美爾人想到可以借用〈口〉這個指事符號 

來代表這三個語素,因為這三個語素的意思都與口有關。我們或者可以這樣說,〈口〉這個符號 ,“轉”用來“注”出這三個語素的意思。蘇美爾人為 {齒} 這語素造字時,理論上他們可以新造一個象形符號來表示。但有了現成的指着牙齒部位的〈口〉字符號,他們就索性亦借用這個符號來表示 {齒},省卻另造新字的麻煩。

蘇美爾文的〈足〉字(見下圖)

除了表示‘足’ 的意思外,還可以“轉”用來“注”出 /du/‘去’、/ra/‘去’、/gin/‘去’、/gub/‘站立’、/tum/‘帶來’這五個語素的意思,因為這五個語素的意思都與足有關。如果要為每一個語素都造一個新字,則會頗費思量。蘇美爾人為了省卻創造新字的麻煩,索性借用〈足〉的符號來代表這些語素。這種借字法可稱為“轉注”。

蘇美爾人為 {孩子} /dumu/、{男孩} /banda/ 和 {細小} /tur/ 這三個語素造字時,因為其意思較為抽象而不容易以形表義,後來想到可以借用一個顯示動物哺乳情況的象形字來顯示其意思。這個象形字的本義大概是‘哺乳’的意思,後來陸續轉用來注出上面三個語素的意思。這個象形字楔形化後變成:

上文說過,古埃及文的〈足〉字(見下圖),

除了表示 {足} /r_d_/ 這個詞外,還轉用來表示 {腿} /s_b_k_/、{大腿} /m_n_t_/、{小腿} /w_ʔ_r_t_/、{膝} /p_d_/ 這四個指足某部分的詞。我們可以這樣說,〈足〉這個象形符號原本用來表示‘足’的意思,後來轉用來表示‘腿’、‘大腿’、‘小腿’、‘膝’ 的意思,所以〈足〉這個符號可以看成是轉注字。

古埃及文〈太陽〉的象形符號(見下圖), 

除了用來代表 {太陽} /r_ʔ_/ 這個詞之外,還可以借用來代表 {白天} /h_r_w_/ 這個詞。這是另一個轉注字的例子。

古埃及文那個表示書寫工具的象形符號(見下圖)

左邊是調色板,中間是盛着顏色染料的皮袋,右邊是一個盛着蘆葦筆桿的筆袋。這個符號除了表示 {書寫} /s_ʃ_/ 之外,還用來表示這個詞衍生出來的詞,例如 {文字} /s_ʃ_/ 和 {書吏} /s_ ʃ_/。這些詞的詞幹或詞根的讀音是一樣的。 上面那個表示書寫工具的象形符號代表多個同源的詞,而不是幾個沒有親屬關係的詞,所以這個符號不能算是轉注字。

甲骨文中的〈夕〉、〈婦〉、〈母〉、〈自〉等字,亦是轉注字的例子,字的寫法見下面表十七。

表十七   甲骨文中的四個轉注字

古漢人為 {夕} 這語素造字時,因其意思較為抽象,不容易用象形的方法來表示,經多番思索,想到其意思是‘傍晚月出的時份’,於是借用了 〈月〉的象形符號來表示 {夕} 這語素。{婦} 這個語素是指已婚的女人,不容易用一個形體獨特的象形字來表示,後來想到可以借用〈帚〉字來代表它,因為婦女持帚清潔家居是古代中國社會常見的現象,古漢人於是借用了〈帚〉的象形符號來表示 {婦} 這語素。 {母} 這個語素是‘母親’的意思,古漢人為 {母} 這個語素造字時,一下子想不到很好的法子,但想到 {母} 是指成年女子,於是借用現成的〈女〉字來表示 {母} 這語素。{自} 的意思是‘自己’,是一個頗為抽象的觀念,很難用象形字來表示。由於古漢人說自己時常用手指着自己面部中間的部分,而這部分剛巧是鼻子所在的部位,於是借用了表示‘鼻’的象形符號來表示 {自} 這語素。

總結上文, {夕}、{婦}、{母}、{自} 這四個語素的意思較為抽象,不容易用以形表義的方法來造字,在甲骨文中分別借用〈月〉、〈帚〉、〈女〉、〈鼻〉的四個象形符號(符號的形狀見表十七)來注出其意思。當〈月〉、〈帚〉、〈女〉、〈鼻〉這四個符號分別用來代表上述四個語素時,便可以說是轉注字。

甲骨文〈鼎〉 這個象形符號(見下圖)

除了表示 {鼎} 這個語素之外,還用來表示從這個語素衍生出來的語素 {貞}。{鼎} 作動詞用時演化成 {貞},{貞} 其實是指用鼎進行占卜儀式,所以甲骨文就用〈鼎〉 的象形符號來代表 {貞}。{鼎} 和 {貞} 是同出一源的語素,起初的讀音和寫法相信是一樣的,後來才分化成兩個語素,讀音變得稍有不同,分別寫成〈貞〉和〈鼎〉兩個字。〈貞〉和〈鼎〉是同源字,不能說是轉注字。

無論是同源字還是轉注字,都是一形多用,同一個字形代表兩個或多個語素。例如〈鼎〉這個同源字(符號的形狀見上面),同一個字形代表 {鼎} 和 {貞} 這兩個同源語素;又例如〈月〉、〈帚〉、〈女〉、〈鼻〉這四個轉注字(符號的形狀見表十七),同一個字形代表兩個沒有親屬關係的語素:〈月〉代表 {月} 和 {夕},〈帚〉代表 {帚} 和 {婦},〈女〉代表 {女} 和 {母},〈鼻〉代表 {鼻} 和 {自}。

在文字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同源字還是轉注字,都會在字形上趨向分化,令到一個字只代表一種意思,讓讀者更快地取得字的意思。同源字在字形上分化的例子有:〈原─源〉、〈坐─座〉、〈益─溢〉、〈取─娶〉;轉注字在字形上分化的例子有:〈月─夕〉、〈帚─婦〉、〈女─母〉、〈鼻─自〉。

許慎舉〈考〉、〈老〉二字為轉注字之例子。古漢語 {老} 這個語素的本義是‘老人’,{老} 指老人這種用法,仍可見於今天的民間俗語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 在甲骨文中寫成:

符號象一個扶着柺杖、駝着背子的長髮老人。古漢語 {考} 這個語素,相信是對父親的一種莊嚴的稱謂。《禮記.曲禮》說:“生曰父,死曰考”。{考} 的語義經過引申,可能便用來稱呼‘逝去的父親’,例如 {如喪考妣} 這句成語中的 {考}。{考} 在甲骨文中寫成:

跟甲骨文〈老〉字的寫法基本上是一樣的。為甚麽 {考} 會借用〈老〉這個符號來表示呢?我們猜想,{考} 的意思較為抽象,古漢人為 {考} 造字時,想到老人的形象,於是借用老人的象形符號來注出 {考} 的意思。〈老〉這個符號原本用來表示‘老人’的意思,後來轉用來代表 {考},注出‘逝去的父親’的意思,所以〈老〉和〈考〉可以分別看成是被借字和轉注字,在殷商時代是同一種寫法,一形多用,同一個字形代表 {老} 和 {考} 這兩個語素。

要表示 {考} 這個意思較為抽象的語素,除了可以借用〈老〉這個近義字外,還可以借用〈丂〉這個同音字。下圖顯示戰國《陳逆簠》中〈皇丂皇母〉這四個字的寫法:

〈皇丂皇母〉是‘皇父皇母’的意思,〈皇丂〉的〈丂〉把 {考} 的讀音寫出來,代表 {考}。有學者指出,〈丂〉字是曲形斧柄的象形符號,我們同意這一種看法。〈丂〉字在甲骨文中寫成:

在西周早期的金文寫成:

字中橫劃的左端是斧頭的形狀,整個符號象曲形斧柄。〈丂〉字的讀音大概跟 {考} 相同,所以借用來代表 {考}。我們猜想,〈丂〉字的讀音和意義可能源於 {巧} 這個語素。曲形斧柄設計巧妙,利用了力學的原理,能充份發揮斧頭的功能,古人於是稱之為 {巧柄},後來簡稱為 {巧},用曲形斧柄這個象形符號來表示。這個符號可以作音符用,把意義較為抽象的 {考} 的讀音寫出來。〈丂〉字在春秋早期寫成:

在《說文》中寫成小篆的

曲形斧柄的形狀更為明顯。

下面表十八顯示古漢文〈考〉字在寫法上的演變。從左邊第一個〈考〉字可以看到,甲骨文的〈考〉字是借用了〈老〉字的象形符號,字形顯示一個扶着柺杖的老人。左邊第二個字下面的部分看來像柺杖。左邊第三個字下面的部分可能是柺杖,也可能是寫法隨便的〈丂〉字,因為寫法隨便的〈丂〉字看來就像柺杖。第四個字下面的部分似乎是由〈口〉字和〈丂〉字組成,〈口〉字指出〈丂〉字在這裏作聲旁用,只取〈丂〉字的讀音而不取其義。第五個字和第六個字下面的部分則明顯表示〈丂〉字在這裏是作聲旁用。

表十八   漢文〈考〉字寫法的演變

下面表十九顯示古漢文〈老〉字在寫法上的演變。把表十八和表十九相比較,可以看到商朝〈老〉字在西周晚期已分化成兩個形狀不同的字:(見下圖)

西周晚期的〈老〉字,其下面的部分相信是從拐杖的符號演變出來的。從下面表十九左邊第二個〈老〉字可以看到,字下部的拐杖頂部有一個扶手處,相信是樹枝的分义部分。西周晚期金文那個〈老〉字的下部,相信是源於甲骨文〈老〉字中下部的有扶手的拐杖符號。下表中第四個符號是春秋中期的金文〈老〉字,其下部的拐杖符號已訛變成腳掌符號。第五和第六個符號則似乎是從第三個符號演變過來的,而不是從第四個符號。

表十九   漢文〈老〉字寫法的演變

當〈考〉在字下面換上〈丂〉字這聲旁後,在睡虎地秦簡中 {老} 和 {考} 分別寫成:

兩個字在字形上明顯變得不同。這兩個字在楷書中分別演變成〈老〉和〈考〉,字形有明顯的分別,不可能會認錯。

綜合上文所述,“轉注”這用字法或者可以這樣解讀:“轉注是借用已有的字的一種方法,在造字法上可以自成一個類別。一些字開頭只是代表一個語素,後來被借用來表示跟其字義有共通點的其他語素。例如〈老〉字開頭只是代表 {老} 這一個語素,後來被借用來表示 {考} ,因為 {考} 與 {老} 這兩個語素在語義上有共通處。〈老〉字於是既表示本義‘老’,亦表示轉注義‘考’;可以説,〈老〉字轉用來注出 {考} 的語義。”義近通用,即“轉注”,在三大古典文字造字的最初階段應該是頗為常見的現象。

Views: 69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