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否為一種好的文字?(10.6.6節)  三大古典文字書寫語素的方法:(六)形聲 (第四部分)古代〈鳳〉、〈凡〉、〈同〉、〈風〉四個同音字的寫法

10.6.6 三大古典文字書寫語素的方法:

(六)形聲 (第四部分)

10.6.6.4 古代〈鳳〉、〈凡〉、〈同〉、〈風〉四個同音字的寫法

鳳凰,亦稱鳳鳥,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種神鳥,鳳是雄鳥,凰是雌鳥。在古漢人的想像中,鳳像高冠美羽的公雞。鳳象徴着吉祥,相信早在夏、商年代,民間已經有人把傳説中的鳳鳥畫出來。當古漢人需要為 {鳳} 這語素造字時,自然會參考這些鳳鳥的畫像。1976 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了一塊玉雕的鳳。該玉鳳圓眼尖喙,頂部有三柱冠,短翅長尾,末端分叉,其形狀見下圖:

婦好墓出土玉鳳

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早期的甲骨卜辭有很多是在武丁時期刻成的,所以上圖中的玉鳳跟早期的甲骨卜辭是屬於同一時期。從玉鳳的形狀可以隱約看到為何甲骨文的〈鳳〉字會寫成如下表中的五個字所示:

表三十     甲骨文的象形〈

上表中的五個〈鳳〉字,把鳳鳥高冠美羽的特徵用簡單直接的象形法畫出來。這五個〈鳳〉字“隨體詰詘”地寫出來,形體頗為繁複,書寫需時,而且要求寫字者具有一定的繪畫能力。商代的史官和貞人是專業的文字工作者,亦有足夠時間書寫,所以字的形體雖然繁複,問題一般不大。

殷商時期,有人在甲骨〈鳳〉字的旁邊附加一個補足性音符,把字寫成如下面表三十五中的 21 個〈鳳〉字所示 [1]

表三十     甲骨文的 21 個形聲〈

上表中那個補足性音符,由於其讀音跟〈鳳〉字相同或相近,所以用來明確指出〈鳳〉字的讀音。附加了補足性音符之後,寫字者即使把〈鳳〉字寫得沒有以前那樣象形,讀者也不會把〈鳳〉字誤讀成另一個字。上表中的 21 個〈鳳〉字,除了一兩個寫得較為隨意的〈鳳〉字之外,例如編號為佚 856 合 30256 那個〈鳳〉字,大致上都能夠把鳳鳥高冠美羽的特徵顯示出來。附加了聲旁後,即使是寫得較為隨意的〈鳳〉字,讀者依然會認得是〈鳳〉字。上表中的 21 個〈鳳〉字是附加了注音符號的象形字,其聲旁是後加的。這 21 個〈鳳〉字雖然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是形聲字,卻仍然可以看成是形聲字。

表三十五中〈鳳〉字的聲旁,是甲骨文中一個常見的字符,作為獨體字使用時,常常假借用來代表 {凡} 和 {同} 這兩個語義較為抽象的同音語素,寫成如下表中的 28 個字所示 [2]

表三十     甲骨文〈〉字聲旁作獨體字用時的寫法

上表中的 28 個字符是同一個字的實際寫法。從這 28 個字符的寫法可以看到,這個字作獨體字用時的寫法跟作聲旁用時的寫法基本上是一樣的。這個字相信原本是一個簡約的象形字,代表古漢人一件日常生活的用品。在甲骨文中,這個字既可用作〈鳳〉字的聲旁,又可假借用來表示 {凡} 和 {同} 的讀音。由此可見,在殷商年代,這件物品的叫法應該跟 {鳳}、{凡} 和 {同} 這三個語素的讀音相同或相近。

在上表中的 28 個字符當中,約半數符號的弧線刻寫得較為認真,應該比較接近原物的樣子,例如編號為甲 134 和甲 444 那兩個字符,而有七、八個符號則把弧線寫成豎筆,例如編號為合 8662 和合 21054 那兩個字符;其餘的四、五符號刻寫得較為隨意,弧線寫得不明顯,例如編號為合 3216 和合 15002 那兩個字符。現代人不容易猜測這些符號所指的物品究竟是哪一種,原因可能有兩種:(一)符號所指的物品可能很早已不再在日常生活使用,所以現代人不容易猜測符號所指是何物。(二)由於符號太過簡約,所以不同的人可以聯想到不同種類的物品,因而提出不同的答案。請注意,由於符號所指的物品只能是一種,所以在這些不同的答案當中,最多只能有一個是對的,甚至沒有一個是對的!

關於符號所指是何物這個問題,主要有兩種説法。一說符號象側立的盥盤之形,是〈盤〉字的初文。表三十五中的 21 個〈鳳〉字,只有編號為前 3.29.2 合 38188 和續 4.23.7 合 38188 那兩個〈鳳〉字的聲旁可以說得上像側立的盥盤,其餘〈鳳〉字的聲旁卻不像側立的盥盤。此外,從表三十六中的 28 個符號可以看到,當甲骨〈鳳〉字聲旁作獨體字用時,沒有一個符號可以說得上像側立的盥盤。

第二種說法認為,表三十六中的符號大概是用來指商周時期一種承酒用的青銅禮器。這種酒器當時稱為 /同/。文字學者王子揚在其《甲骨文舊釋“凡”之字絕大多數當釋為“同”》一文中説,吳鎮烽、王占奎兩位先生都指出,這種酒器源於竹筒之形。上文說過,表三十六中有七、八個符號把弧線寫成豎筆,例如編號為合 8662 那個字符。吳、王兩位學者認為,這些字符兩側的豎筆象竹筒的外壁,而中間兩橫象竹節之形。如果我們把下面一幀竹筒的照片跟編號為合 8662 那個字符相比較,就會發覺兩者的形狀頗為相似。 

下面用圖三十九來輔助說明甲骨〈同〉字是如何造成的。圖三十九分上、中、下三列。上列是兩幀商周青銅承酒禮器的照片;中列是王占奎所繪的綫圖,用以解釋甲骨〈同〉字怎樣從青銅承酒禮器的側面圖演變出來;下列是兩個甲骨〈同〉字的簡約象形符號。

吳鎮烽、王占奎指出,古人以竹筒為水器酒器,後來仿照竹筒之形鑄造青銅禮器。圖三十九上列之圖片就顯示了商代的青銅觚和西周的青銅簋。青銅承酒禮器雖然仿照竹筒之形來鑄造,但由於禮器是由青銅鑄造,其外形卻毋須受到竹筒天生的外形所限制。加入了專為祭禮設計的元素之後,承酒禮器便鑄造成濶口窄身的形狀,如圖三十九中列的圖 2 所示。現在解釋中列的圖 1、2、3 跟〈同〉字的造字法的關係。圖 1 分為左右兩部分,右邊部分用綫條把上述禮器右半部的輪廓勾畫出來,左邊部分則是把禮器左半部的輪廓圖式化。圖 2 是把整個禮器的輪廓圖式化,而圖 3 則是把禮器的圖式綫條化,讓符號可以作日常的文字來使用。若把圖 3 中用黑色粗線畫出來的圖形跟表三十六中的那些弧線刻寫得認真的符號相比較,就會發覺兩者的形狀頗為相似。若用圖三十九上列那兩幀商周青銅禮器的照片跟圖 3 相比較,就會發覺吳、王兩位學者的說法大概是對的。

表三十六中有些符號字形修長,如編號為續 5.30.1 的字符,字形頗像圖三十九上列的商代青銅觚的輪廓;有些符號則字形較為寛扁,如編號為合 33146 的字符,字形頗像圖三十九上列的西周青銅獸面紋伯弘簋的輪廓。這些符號都可視為青銅承酒禮器的簡約象形符號。

我們認為,這種禮器之所以稱為  /同/,可能是因為這個稱謂源自 {竹筒} 的 {筒} 這個語素。上文說過,稱為  /同/ 的禮器的原型很可能是用來承酒的竹筒。殷商時代的古漢人稱青銅承酒禮器為 /筒/,是順理成章的事,省卻另創一個新名稱的麻煩。

綜合上文所述,表三十六中的符號應該是青銅承酒禮器的簡約象形符號。這些符號一般認為可以假借用來代表 {平凡} 的 {凡} 和 {連同} 的 {同}這兩個語素,因為在殷商時代 {筒}、{凡} 和 {同} 這三個語素的讀音相同或相近。後來有人在符號下面附加〈口〉字旁,專用來代表 {同},於是 {凡} 和 {同} 就有了不同的寫法。

這裏順帶一提,殷商時代 {鳳} 和 {風} 這兩個語素的讀音相同或相近,而 {風} 的語義較為抽象,古漢人於是假借了〈鳳〉字來代表 {風}。由於 {風} 遠比 {鳳} 常用,所以甲骨文中的〈鳳〉字絶大多數都是用來代表 {風}。

            下面用表三十七來輔助說明〈鳳〉、〈凡〉、〈同〉、〈風〉這四個古漢字在字形上是怎樣演變的。讀者可以先看表中的字形演變圖,然後看文字的描述。看文字描述時,請同時參閱表中的字形演變圖。先說〈鳳〉字。

表三十   〈鳳〉、〈凡〉、〈同〉、〈風〉四字的字形演變圖

古〈鳳〉字的寫法

殷商時代,〈鳳〉字有獨體象形字和合體形聲字兩種寫法。發展至西周早期,〈鳳〉字的寫法基本上跟殷商時代一樣,仍可分為象形和形聲兩種。《鳳作且癸簋》中的〈鳳〉字是獨體象形字,沒有高冠,但強調了美羽的部分。《中山鼎》編號為集成 2751 的〈鳳〉字則相信是形聲字,形旁在字的左邊,有高冠,但美羽的部分則不夠清晰;字右上角的符號相信是聲旁〈凡〉,聲旁中間的直線和圓圈,其義則不明;字右下方的符號相信是眼狀圖案,象徵鳳鳥的美羽,這個符號可以視為補足性義符。《中山鼎》編號為集成 2752 那個〈鳳〉字,明顯是形聲字,聲旁〈凡〉在字的右上方,其餘部分是強調了高冠美羽的形旁,字右下方的三個小圓球,明顯象徴鳳鳥羽毛上的眼狀圖案。

從《說文》古文兩個字可以看到,戰國時期,六國的〈鳳〉字有獨體字和合體字兩種寫法:獨體字是鳳的簡約象形符號,符號沒有顯示高冠,但誇張了美羽的部分;合體字則在鳳的簡約象形符號右邊補注〈鳥〉字旁,更清楚表示左邊的符號是〈鳳〉字。附加了補足性義符〈鳥〉之後,左邊〈鳳〉的象形符號便可以寫得隨便一點。同一時期在秦國,有人把獨體象形鳳字進一步簡化,把〈鳥〉字象徵性地寫成一條弧線,弧線下面用〈羽〉字來代表鳳鳥的美羽。李斯在整理秦國大篆之時,把〈鳳〉字寫成从〈鳥〉、〈凡〉聲的小篆形聲字,聲旁在上,形旁在下。

小篆〈鳳〉字是秦漢時的官方字體,漢代〈鳳〉字的民間寫法在結構上跟小篆〈鳳〉字是一樣的。從曹全碑上的〈鳳〉字可以隱約看到,漢字發展至東漢末年,其寫法已經大定。以後發展出來的唐代楷書和宋代印刷體〈鳳〉字,其寫法跟曹全碑上的〈鳳〉字基本上是一樣的。曹全碑上的〈鳳〉字形體獨特,很容易認出來,是十分成功的漢字。

古〈凡〉字的寫法

現在談談古代〈凡〉字的寫法。{凡是} 的 {凡},語義非常抽象,所以需要假借一個同音字把它寫出來。上文說過,甲骨〈凡〉字大概源於青銅承酒禮器之形。這種禮器稱為  /同/,其簡約的象形符號除了可以假借用來代表 {凡是} 的 {凡} 以及 {相同} 的 {同} 之外,還可以用作甲骨〈鳳〉字的聲旁。由此可見,{鳳}、{凡} 和 {同} 這三個語素的讀音在殷商時代應該是相同或相近的。可是,對今天說漢語的人來說,{鳳}、{凡} 和 {同} 這三個語素的讀音是頗為不同的,尤其是 {凡} 和 {同};除了聲調之外,{凡} 和 {同} 的讀音可以説是完全不同。為甚麽在殷商時代 {鳳}、{凡} 和 {同} 的讀音會是相同或相近的?

這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鳳}、{凡} 和 {同} 今天怎樣寫和怎樣讀,大家都很清楚。關於 {鳳}、{凡} 和 {同} 在殷商時代的寫法,大家亦可以在甲骨文中見到不少真實的例子。但對於 {鳳}、{凡} 和 {同} 當時的讀音,大家卻不甚了了。要找出問題的答案,唯有靠專家學者。但是,要擬構殷商時代的漢語語音又談何容易,即使對專家學者來說,也是一項極富挑戰性的工作,原因有二。

第一,文字並非為了方便後人擬構其古音而創造的。運用文字時,無須知道一個字以前怎樣讀,只需要知道當時的讀音和用法便足夠了。以漢字為例,其體系估計在三千多年前已經初步形成,之後在中國境內廣傳開去。在夏商周三代時,古漢人如果有需要用同音假借或形聲的方法來造字,估計他們會根據自己的方言來決定採用哪些同音或音近的漢字。漢字發展至小篆時,漢字的基本字彙已創造出來,以後無須大量創造新字。相信古漢人從一開始便把自己的方言跟漢字相結合,並在這個基礎上學習和使用漢字,根本無須理會漢字以前的讀音。

第二,現代學者研究先秦時期古漢字的讀音時,只能夠利用先秦文獻中的假借字和形聲字來找出哪些漢字的讀音是相同或相近的。東漢時期,梵文的知識隨着佛教東傳至中國。梵文是一種能夠表示聲母和韻母的音節文字,一些中國學者利用梵文這種文字的特性,發明了反切的方法,把兩個漢字合起來注出一個漢字的讀音。用來注音的兩個漢字分別稱為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而被注音的漢字則稱為被反切字。例如:〈通〉這個漢字如果用反切的方法來注出它在今天普通話的讀音,可以這樣寫:通,天工切。〈通〉是被反切字,而〈天〉和〈工〉分別是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反切上字〈天〉和被反切字〈通〉同聲母,而反切下字〈工〉和〈通〉則同韻母。從公元七世紀初以來,給漢字注音的反切法陸續出現在中國的韻書中。現代學者可以利用這些韻書中的注音法,來找出哪些漢字有相同的聲母,哪些漢字有相同的韻母。明朝萬曆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首開以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先河。這是一種比較細緻的注音法,能夠把漢字的元音和輔音讀音明確地注出來。

今天,很多詞典和網上字庫仍然採用上述三種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第一種是簡單直接地用一個同音字來注出一個字的整個音節讀音;第二種是用反切這種二分注音法,把一個漢字的音節讀音分為聲母和韻母兩部分,再用兩個漢字分別注出該聲母和韻母;第三種是用拉丁字母把漢字讀音中的元音和輔音注出來。這三種注音方法都可以很準確地把漢字的讀音注出來,但以第三種的注音法最為細緻,因為它把漢字的音節讀音細分為一個一個音素。

二十世紀初,西學東漸,越來越多中國語言學者學習現代語音學,包括如何運用國際音標來給漢語方言和漢字注音。今天,由於資訊發達,漢字在各種漢語方言中的讀音是比較容易弄清楚的。中國文字學者若掌握了現代語音學的知識,就能夠利用國際音標把漢字在各種漢語方言中的元音和輔音讀音準確地注出來。這方面的工作如果做得準確細緻,再參考各種韻書中的資料以及先秦文獻中的同音字和形聲字,便可以一步一步地追本溯源,把漢字的古代讀音較為準確地擬構出來。但是,語音是不斷演變的,同一個漢字的讀音便可能因為時地之不同而有異。在殷商時期同音的漢字,到了周朝時便不一定仍然同音。總言之,每個漢字在各種方言中以前怎樣讀,是不容易擬構出來的,時間離今天越遠,擬構的工作就越困難,所以即使是專家學者所擬構出來的古音,也不一定完全正確。

現繼續談古代〈凡〉字的寫法。〈凡〉字發展至戰國時,在楚國寫成如上面表三十七〈包2.4〉所見的字形。這個字似乎顯示一隻手持着承酒禮器。小篆〈凡〉字左右兩邊的豎線在頂部已連成一體,右邊的豎線則摺疊起來,在中間拱起成曲線。這種寫法除了有修飾作用外,還可填補一些尷尬的空間。可以說,小篆〈凡〉字已具備現代寫法的雛形。〈凡〉字發展至東漢時,其字形跟今天的楷書大致上是一樣的。

古〈同〉字的寫法

上文說過,殷商時代,{凡} 和 {同} 這兩個語義較為抽象的語素很可能是同音的,所以同音假借時,都是借用承酒禮器的象形符號,造成一形多義的現象。這個符號究竟是指 {凡} 抑或 {同},要由上下文來決定。從上面表三十七可以看到,古漢人早在殷商時代便將這個禮器符號分化,在符號的下方加〈口〉字,專用來代表 {同};原本的符號則專用來代表 {凡}。〈同〉字凡聲、从口的寫法,從甲骨文開始,一直到今天的楷書,基本上保持不變,因此甲骨文的〈同〉字,今天的人也不難把它認出來。小篆〈同〉字跟小篆〈凡〉字一樣,左右兩邊的豎線在頂部已連成一體,已跟現代的寫法很接近。〈同〉字發展至東漢時,其字形跟今天的楷書大致上是一樣的。

古〈風〉字的寫法

現在談談古代〈風〉字的寫法。空氣流動而成風,由 {風} 的本義衍生出很多引申義。{風} 的語義較為抽象,不容易用象形法來表示。殷商時代,{風} 與 {鳳} 同音,古漢人於是假借同音〈鳳〉字來代表 {風}。文字學者李孝定説:“鳳的象形字,卜辭中全部假借為風雨字。”西周時期,金文〈鳳〉字用來代表 {鳳鳥} 的 {鳳}。金文中雖然見不到〈風〉字的寫法,但估計其寫法應該跟〈鳳〉字一樣。

到了戰國時代,{風} 有了自己專用的寫法。從上面表三十七《說文》古文〈風〉字可以看到,有人把〈風〉字寫成一個很簡約的形聲〈鳳〉字:字中的〈凡〉用來表示〈風〉字的讀音,形狀有點像今天〈風〉字上半部的〈凡〉,聲旁〈凡〉的右邊有一斜撇,相信是象徵手持承酒禮器;〈凡〉字内的圓眼珠則估計是字的形旁,象徴鳳鳥羽毛上的眼狀圖案。關於圓眼珠所指是何物這一點,請參閱《中山鼎》編號為集成 2752 的〈鳳〉字。

楚國和秦國的〈風〉字則是由〈凡〉和〈虫〉合成。字中的〈凡〉無疑是用來表示字的讀音,但字中的〈虫〉究竟有甚麼作用,則言人人殊。楚國和秦國的〈風〉字為甚麽是从〈虫〉呢?風和虫有甚麽關係呢?許慎在《說文》中這樣解釋:“風動蟲生”。對於風與虫的關係,這個解釋不十分清晰,所以歷代文字學者都難以弄明白風和虫究竟有甚麽關係。文字學者李孝定認為,〈風〉字中的〈虫〉字可能是音符,用來指出〈風〉字的讀音。我們認為,這種說法頗為合理,〈風〉字和〈虫〉字在戰國時代可能是同音的,所以有人在假借〈凡〉字之内附加補足性音符〈虫〉,造成一個字形頗為獨特的〈風〉字,專用來代表 {風} 這個語素,就正如殷商時代的古漢人在假借〈翼〉字旁邊附加補足性音符〈立〉來造出甲骨〈翌〉字一樣。

小結

一字多義是所有文字都能見到的現象。當同一個字符用來代表兩個或多個同音的語素時,就會造成一字多義的現象。這個字究竟代表哪一個語素,要由上下文來決定,這在閱讀上會造成一定的不便。為了使閱讀更為方便,把這個代表多個同音語素的字分寫成幾個不同的字是一個有效的辦法。因此,無論是意音文字(如漢字)還是表音文字(如英文),都有需要分化同音字以增加閱讀的效益。不過,要分化同音字,意音文字的辦法遠比表音文字多。這一點很容易從漢字和漢語拼音的對比研究中看得出來。漢語拼音是拼寫普通話的音位文字,所有同音的漢語語素於是都會用同一種拼寫法寫出來。例如以下十多個常用的漢語語素:{幾、譏、饑、機、肌、擊、雞、跡、積、基、績、激},便因為在普通話中是同音語素而全都用 jī 這拼法寫出來。當我們想進一步合理地分化 jī 這個同音字,就會發覺這真的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從 jī 的寫法反觀與其相對應的漢字,就可以看到漢字很容易便能把同音字分化。           

            〈鳳〉和〈風〉在殷商時代是同音字,在卜辭中 {風} 這個語素都是假借同音的〈鳳〉字寫出來的。〈鳳〉這個同音字發展至戰國時已分化成兩個字,在東漢末年已演化成兩個形體獨特的字,在字形上跟今天的楷書〈鳳〉字和〈風〉字差不多一樣,很容易認出來。楷書〈鳳〉字和〈風〉字分別要用 14 劃和 9 劃寫出來,當人們需要快速地寫字時,便可能會用行書、草書或簡筆字來寫這兩個字。上世紀五十年代,楷書〈鳳〉字和〈風〉字分別簡化成〈凤〉和〈风〉。跟簡化字〈凤〉和〈风〉相比,繁體〈鳳〉字和〈風〉字雖然書寫較為費時,但卻很容易辨認。簡化字方便書寫,繁體字方便閱讀,各有其存在價值,應該可以共存。


[1] 表三十五中的〈鳳〉字擇自《漢典》所提供的 21 個附加了聲旁的甲骨〈鳳〉字。

[2] 表三十六中的 28 個〈凡〉字擇自《小學堂甲骨文資料庫》所提供的28個甲骨〈凡〉字。

Views: 55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