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卡德文的字符
阿卡德人聚居在蘇美爾人的北面。阿卡德語 (Akkadian) 和蘇美爾語是兩種很不同的語言。阿卡德語屬東部閃語 (East Semitic language),而蘇美爾語則系屬不明,屬所謂黏着語 (agglutinative language)。阿卡德人起初並沒有文字,但由於在貿易上有記帳的需要,於公元前 2500 年左右開始向比鄰而居的蘇美爾人學習蘇美爾文,慢慢承襲了蘇美爾文的義符、音符和定符。可是,蘇美爾文並非專為阿卡德語而設,阿卡德人借用蘇美爾字符書寫阿卡德語時,傾向把字符作音符使用。蘇美爾人使用音符的方法,大大地影響了阿卡德文。
阿卡德文的音符和定符
對阿卡德人來説,學習蘇美爾文的音符和定符比學習其義符簡單和直接。蘇美爾文常用的定符有二十多個,阿卡德人學習這些定符時,只需沿用其意思就可以了,例如星和城市的定符,無論是蘇美爾文還是阿卡德文,其形狀和用法基本上是一樣的(見下面圖 1)。
學習音符同樣簡單,阿卡德文中的音符,很多都是是直接借自蘇美爾文,所以形狀和讀音都是一樣。例字多不勝數,如下面圖 2 中的三個音符:
有了這些音符,阿卡德人就可以把詞的音節逐個寫出來。
蘇美爾文的音符,並非為書寫阿卡德語而設,所以阿卡德語中免不了有一些音節,在蘇美爾文中找不到現成的音符來代表。解決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方法是找一些讀音接近的音符來代表這些音節,例如用一個讀 /ɡa/ 的蘇美爾音符,來代表 /qa/ 這個阿卡德語獨有而近似 /ɡa/ 的音(見表 1);另一種方法是找一些合適的蘇美爾義符,用阿卡德語按其意思讀出來,再用這些義符代表讀音開頭的音節,例如用那個解作 ‘山’ 的蘇美爾義符,用阿卡德語按 ‘山’ 的意思讀成 /ʃadu:m/,再用這字符代表 /ʃad/(見下面表 1)。
這兩種辦法各有利弊,先説第一種。一個音符代表多個讀音,可以避免另創新符,減輕學習的負擔,但符號的音值要靠上下文分辨。第二種方法的好處是符號的讀音準確,但弊處是符號究竟作義符用或音符用,仍然要靠上下文分辨。這兩種辦法的實例見下文。
阿卡德文的義符
阿卡德文的義符亦借自蘇美爾文,這些義符的形狀和意思,基本上跟蘇美爾文一樣,但其讀音則較爲複雜,有所謂“音讀”和“訓讀”兩種讀音。“音讀”指用符號原本的讀音 (這裏指蘇美爾語) 讀出字音,而“訓讀”指用自己的母語 (即阿卡德語) 按字的意義讀出來。現以蘇美爾文中〈大王〉這符號來說明。
蘇美爾語 {大人} 讀 /luɡal/,由 {人} 和 {大} 兩個語素組成,分別讀 /lu/ 和 /ɡal/,意思是‘大王’,最初用象形的複合符號來表示,下面的符號表示‘人’,上面的符號則可能代表大人物的頭飾,符號後來楔形化(見下面表 2)。
阿卡德人閱讀蘇美爾文,見到解作‘大王’那個字時,可以用蘇美爾語“音讀”成 /luɡal/,亦可以按字符‘大王’的意思,用阿卡德語“訓讀”成 /ʃarrum/ (單數、主格)、/ʃarram/ (單數、賓格)、/ʃarrim/ (單數、屬格)、/ʃarru:/ (複數、主格) 或 /ʃarri:/ (複數、屬格或賓格)。義符“訓讀”時,讀音多變,由義符在句子中的作用來決定。
音讀時,會盡量模仿蘇美爾語的讀音。如果阿卡德語沒有這種讀音,就用最接近的阿卡德語讀音來替代。例如蘇美爾語的 /ŋ/ 音 (這裡的 ŋ 代表舌根鼻音),是阿卡德語所沒有的,阿卡德人聽起來有時像 /n/ 音,有時則像 /ɡ/ 音,所以會用 /n/ 或 /ɡ/ 音來代替。
訓讀時,需要遷就阿卡德語語法,有時會把一組字符的意思用阿卡德語說出來。例如 {女兒} 這個詞,阿卡德文跟蘇美爾文的寫法一樣,見下面表 3。這個字由兩個字符組成。第一個字符見表 3 第一橫列最左面那符號,在蘇美爾文中的意思是‘孩子’,讀 /dumu/ ,阿卡德人訓讀成 /ma:rum/。第二個字符見表 3 第一橫列中間那符號,意思是‘女性’,讀 /munus/ ,阿卡德人訓讀成 /sinniʃtum/。阿卡德人見到表 3 第一橫列最右面那符號時,就知道是‘女兒’的意思,作主詞用時,會用阿卡德語訓讀成 /ma:rtum/。這個讀法可以分析為: /ma:r/ + /t/ + /um/。 /ma:r/ 是表示‘孩子’的詞幹,/t/ 是表示‘女性’的中綴 ,/um/ 是表示主格的後綴。
阿卡德文的字符可以有多個值
阿卡德文所借用的蘇美爾字符,很多都有音讀和訓讀兩種讀音,如表 2 解作‘大王’那個符號。另一個例子是下面圖 3 那個表示 ‘山’的字符,阿卡德人可以用蘇美爾語音讀成 /kur/,也可以用阿卡德語訓讀成 /ʃadu:m/ ‘山’或 /ma:tum/ ‘土地’。這個字符用作音符時,有多個讀音:/kur/、/ʃad/、/mat/ 等。/ʃad/ 和 /mat/ 分別取自 /ʃadu:m/ 和 /ma:tum/ 開頭的音。
阿卡德字符大都跟‘大王’ 和‘山’的符號一樣,可以有多個“值”:它一般用作音符,有時用作義符;作音符用時,可以有不止一個讀音。阿卡德人只能倚靠上文下理來決定究竟是哪一個值。下面表 4 列出一些字符的各種值。從表中可以看到,字符的值多寡不一。
上表中的八個楔形字符,屬公元前十八世紀的碑銘體,字形比較接近公元前廿二世紀末蘇美爾烏爾王朝的官方字體。
阿卡德字符一般有多個值。為了清楚表明它是哪一個值,阿卡德人有時會在字符後面補注一個音符,來明確指出字符的讀音。以上表第六個那星狀義符為例,字符後面如果加了 /u:/ 的音符,就表示這個字符讀 /ʃamu:/,解作‘天’。如果不加音符,就表示這個字符讀 /ilum/,解作‘神’。
表 4中八個阿卡德字符的補充說明
表 4 中的第一個楔形符號,在阿卡德文中用來表示 /na/ 的音,符號的本義和假借義漸漸失去,最後變成一個純音符。
第二個符號可以作義符用,跟蘇美爾文一樣解作‘人’,用阿卡德語讀成 /awi:lum/ 。要表示‘人’,除了可用該義符外,還可以用音符把 /awi:lum/ 這讀音寫出來。這兩種寫字法各有利弊,下文會有較詳細的討論。
第三個符號可以作音符或義符用。作音符用時讀 /a/,作義符用時解作‘水’,訓讀成 /mu:/。
第四個符號亦可以作音符或義符用。作音符用時讀 /ta/ 或 /ṭa/。按理阿卡德文需要用兩個音符來表示這兩個讀音。可是,蘇美爾文只有 /ta/ 的音符,阿卡德人借用了這個音符,索性一符兩用,避免另創新符,以減輕學習的負擔。至於符號讀哪一個音,則交給上下文決定。
阿卡德語中的虛詞,一般用音符寫出來。阿卡德語虛詞 {從},讀 /iʃtu/ ,按理可以用兩個音符寫出來。但阿卡德文表示 {從} 的字,直接借自蘇美爾文〈從〉的符號,這符號在阿卡德文演化成表 4 中第四個符號。在蘇美爾文中,這是個音符,讀 /ta/,把虛詞 {從} 寫出來。〈從〉的符號,蘇美爾人只看作一個同音假借字,但阿卡德人除了把這符號作音符使用外,還會把它看作有語義的普通義符,用來代表虛詞 {從}。作音符用時,讀 /ta/ 或 /ṭa/;作義符用時,則讀 /iʃtu/,解作‘從’。
表 4 中第五個符號 ,源自蘇美爾文表示牛乳容器的義符。在蘇美爾文中,這個符號亦可以作音符使用。但無論是音符還是義符,都讀 /ɡa/。 阿卡德文承襲了這兩種用法。作音符用時,讀 /ɡa/ 或 /qa/,一符兩用;作義符用時,則讀 /ʃizbum/,解作‘牛乳’。
表 4 中第六個符號,亦源自蘇美爾文。在蘇美爾文中,這個符號可以作義符、音符或定符使用。阿卡德文承襲了這三種用法。作義符用時,有三種意思:解作‘神’時,讀 /ilum/;解作‘天神’時,讀 /anum/; 解作‘天’時,讀 /ʃamu:/。作音符用時,讀 /an/ 或 /il/;/an/ 的讀法承襲自蘇美爾文音符的讀音,/il/ 的讀法則取自 /ilum/ 開頭的音。作定符用時,則表示隨後的符號是神的名字。
第七個符號在蘇美爾文中讀 /kur/,解作‘山’或‘土地’。阿卡德人叫山做 /ʃadum/ ,叫土地做 /ma:tum/ 。所以第七個符號在阿卡德中作義符用時,有 /ʃadum/ 和 /ma:tum/ 兩種讀法。作音符用時,則有很多種讀法,理由已在上文解釋過,不贅。
第八個符號作音符用時,讀音只有一個: /ka/,音值來自蘇美爾文的〈口〉字。蘇美爾文的〈口〉字因義近通用而有多種意思和讀法。阿卡德人承襲了這個字的各種意思,因而有多種不同的訓讀法。
2 阿卡德人怎樣書寫阿卡德語
阿卡德人除了學習閱讀之外,還學習書寫蘇美爾文,再嘗試用蘇美爾字符來書寫阿卡德語。下面用兩段文字來看看阿卡德人怎樣書寫阿卡德語。
第一段阿卡德文的分析
第一段文字只有六個字符,五個是音符,一個是義符,表列如下:[1]
上表中的符號 1 和 2 是音符,合讀成 /ana/,代表雙音節的前置詞‘向着’。符號 3 是義符,借自蘇美爾文中解作‘大王’的字符,上文已分析過。符號 4 是音符,讀 /i/,表示屬有代名詞後綴‘我的’。符號 3 和 4 一併使用時,表示‘我的大王’。符號 5 和 6 也是音符,合讀成 /aqbu/,表示過去時的動詞 ‘說’。動詞的讀音已蘊涵句子主詞 {我}。整句的意思是:‘我對 (我的) 大王說’。
虛詞的寫法
{向} 和 {我的} 這兩個虛詞,其語義相當抽象,阿卡德人借用蘇美爾文的音符,把這兩個虛詞的阿卡德語讀音寫出來。這是最簡單和直接的方法。
名詞的寫法
表示‘大王’的義符,蘇美爾人讀成 /lugal/,阿卡德人則可以音讀或訓讀,音讀時模仿 /lugal/ 的讀音,訓讀時則會讀成 /ʃarrim/ ,因為在阿卡德語中前置介詞之後的名詞要用屬格。/ʃarrim/ 後面如果加了‘我的’/i:/ 這個所謂“屬有代名詞”,讀音又會有變化,過程如下所示:/ʃarrim/ + /i:/ → /ʃarri/ (m音消失) + /i:/ → /ʃarri:/ (i音延長) + /i:/ → /ʃarri:/ (兩個 i: 音合拼成一個)。
〈LUGAL〉的義符,在句子中會訓讀成 /ʃarri:/。理論上,/ʃarri:/ 的讀音可以用〈ʃa〉+〈ar〉+〈ri〉+〈i〉這四個音符寫出來。但這方法要用上四個符號,不夠簡約。而且,名詞的格如果改變,最後兩個音符也要改變。用〈LUGAL〉一個義符,除了簡約之外,名詞的格無論怎麼變化,字形都能保持一樣,好處是一看即明。可是,義符的讀音多變,讀法要靠上下文來決定。
動詞的寫法
{說話} 這個動詞是用了兩個音符把其讀音寫出來,方法簡單而直接。但這方法亦有弊處:當動詞的主詞和時態不同時,音符就很可能變得面目全非,變成一個情況一個樣。阿卡德語的詞根,其意思應該是固定的,但用阿卡德文的音符寫出來,卻沒有固定的面貌。{說話} 如果用〈口〉的楔形符號 (見表 4 中第八個符號) 來表示,符號的形狀會變得固定,容易與‘說話’的意思聯繫起來。但阿卡德語的動詞同時要肩負起表示動作者和動詞時態的任務。所謂動作者,是指作主詞用的人稱代名詞,即是“我、你、他、我們……”;所謂時態,即是動作是否完成等。光是用〈口〉的義符還不足以表示這種種意思。而且,即使有了上文下理,還不一定能夠定出動詞的主詞人稱和時態。理論上,阿卡德人可以在義符後面加注音符來補充其不足,例如加注〈aq〉的音符。見到這個補足性的音符,阿卡德人就會知道義符該讀 /aqbu/,動詞的主詞人稱和時態變得很清楚。
用音符或義符把動詞寫出來,各有利弊。阿卡德人經反覆試驗之後,發覺用音符寫動詞還是較為直截了當。
小結
上述句子只有六個字符,把三個詞寫出來:{向}、{我王}、{說}。書寫的方法很簡單:名詞 {王} 用義符寫,虛詞 {向}、{我的} 以及動詞 {說} 則用音符寫。義符顯示名詞的意義,音符則把虛詞和動詞的音節一個接一個地寫出來。
阿卡德人閱讀這句時,應該不難明白其意思。 {向} 用兩個音符寫出來,字符很常用兼寫法固定,會很容易認出來。 〈王〉 是義符,寫法固定兼不會作音符用,所以同樣易認。表示 {說} 的兩個音符,會隨着主詞人稱和時態而變,〈說〉 雖屬常用字,但形態變化比較複雜,會較難辨認。
第二段阿卡德文的分析
下面圖 4 是另一段阿卡德文,摘自漢穆拉比王統治巴比倫期間 (公元前約 1792-1750 年) 所頒佈的一條法令。這條法令鑿在一根石柱上,用官方的楔形文字分五行刻寫出來,阿卡德文學者編定為第 196 條。這根石柱清楚顯示,在公元前十八世紀,巴比倫人仍然保持蘇美爾人直行閱讀的傳統,巴比倫人看到的,是一個一個直立的字符,如下面圖 4 所示。但為了方便分析這五行楔形文字,我們把這五行字橫置(即逆時針轉90°)。這五行楔形文字的分析見下面表 6。[2]
從第196條法令看阿卡德文書寫和閱讀的方法
第 196 條法令的意思是:如果有人弄瞎了別人(兒子)的眼睛,人們也可弄瞎他的眼睛。西方諺語“以眼還眼”便源自這條法令。阿卡德人表達這法令的意思時,會用阿卡德詞彙,按阿卡德語的語法說出來。這句話寫成文字時,主要是用音符把詞的音節逐個寫出來。
上述法令共有 23 個字符,把 8 個詞寫出來:5 個名詞、 2 個動詞、 1 個虛詞。書寫的方法也很簡單:只有 {兒子} 這一個名詞是用義符寫,其餘七個詞則都用音符寫。阿卡德語的詞一般是多音節。在這七個詞中,只有一個是單音節,其餘都是多音節,而每個詞所用的音符由兩個至五個不等。一個音節一般只用一個音符寫出來,但有時會用上兩個。例如:表 6 第二行的 {眼睛} /i:n/ 一 詞,雖然只有一個音節,但卻用上兩個音符〈i〉和〈in〉寫出來。
這條法令是巴比倫王昭告天下的官方文字,字體工整,字符與字符之間存有少許距離,不難分辨開來。從圖 4 可以看到,每一行的行寬大致上是相等的。為了能夠在行中整齊排列,各個字符的寬度相若,但長度卻不一,令到每個字符看來更為獨特,而且字符的筆劃有多有少,使到字符變得繁簡有致。阿卡德碑銘體可以說是便於辨認和閱讀的文字。
這條法令承襲了蘇美爾文的傳統方法,分五行寫出來。分行寫的辦法,阿卡德文比蘇美爾文更有這個需要,因為在阿卡德文中,字與字之間的界限並沒有蘇美爾文那樣清楚。蘇美爾字符,一般是一個有語義的單字;但阿卡德字符往往需要兩個或多個才能成為一個有語義的單字,單字的字符可多可少,沒有固定的數目,字的長度參差不齊,要比較留神才看得出字與字之間的界限。如果能夠把句子分幾行寫出來,每一行的字數不太多,就會較容易分辨出字的界限,令閱讀更為容易。
這條法令的結構,是由一個條件分句加一個主句組成,採用“如果……那麼……”這句式,按阿卡德語的語法,分五行寫出來。句子結構如下面表 7 所示:
這條法令比第一句〈我對大王說〉長,結構亦較為複雜,閱讀這法令要較用心。法令第一行只有兩個詞,分別用兩個和三個音符寫出來。頭兩個音符併成〈如果〉這個常用字,字的寫法固定和容易辨認。第二個字〈人〉是主詞 ,理論上可以用義符寫出來,但義符本身不能顯示詞的格和數,所以這裏選擇不用義符,而用三個音符把 {人} 的讀音寫出來。阿卡德人見到這三個音符時,除了不難明白 {人} 的意思外,還知道 {人} 這裏作主詞用。這行只有兩個字,而且都是常用字,應該不難看出兩個字的分界。
第二行有三個字,都屬名詞,合成一個賓詞。三個名詞分別用兩個音符、一個義符和三個音符寫出來。頭兩個音符表示 {眼睛} 的讀音。第三個字符是〈兒子〉的義符,字形簡單對稱,應該不難辨認,但這字符亦可作音符使用,閱讀時要靠上下文才能知道這裏作義符用。最後三個字符是常常一併使用的音符,表示了 {人} 的單數意思和屬格。知道最後一詞的格後,就會容易了解這三個名詞之間的關係。〈兒子〉的義符是中間的字,把前後兩個字分隔開。只要認出這個義符,就不難把這三個字的界限分辨開來。
第四行和第二行的結構基本上一樣,但第四行更為簡單,只有三個音符,寫出賓詞 {他的眼睛} 的讀音。跟第二行一樣,頭兩個字符是表示 {眼睛} 的音符。 第三個音符表示 {他的},屬最常用的字。第四行應該比第二行更容易閱讀。
第三行和第五行,分別用四個音符和五個音符,把 {弄瞎} 這個動詞的音節逐個寫出來。可是,寫出來的音符竟然沒有一個相同 ! 這兩個動詞相信是這條法令最難閱讀的部分。阿卡德語屬閃語,這兩個動詞的輔音詞根是相同的,都是 /x p p d/,同樣顯示 {弄瞎} 的意思,但其音節讀音卻要因應動詞的不同人稱和時態而變。動詞的寫法多變,每一種寫法都要刻意記着才容易閱讀,但這樣便會增加學習的負擔。若阿卡德人認不出是哪一個動詞,可以把音符讀出來,利用口語的基礎來辨認動詞。如果認出是動詞,就知道是分句或主句的結尾。
法令中每一行字符的數目跟蘇美爾文相若,但字的數目就少得多,因為阿卡德文的字往往要用多個字符寫出來。每一行要看的字數越少,就越容易看出字與字之間的界限。每一個動詞的寫法都多變,閱讀時最難辨認,所以動詞往往要用上整行寫出來。如果動詞能與其他字分隔開,就會較容易辨認。
蘇美爾文對阿卡德文的影響
蘇美爾文對阿卡德文的影響,可以從阿卡德文的句式和音符讀音反映出來。先談句式。
閃語的基本句式是 VSO:V (Verb) 是動詞,S (Subject) 是主詞,O (Object) 是賓詞。但阿卡德文的基本句式卻是SOV,跟蘇美爾文相同。第 196 條法令中的主句和分句,句式都是 SOV,同樣以動詞 {他弄瞎了} 和 {他們可弄瞎} 結尾。當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借用另一個民族的文字時,最常見的做法是借用對方的字符來寫出自己的詞彙,再按自己的句法把字符排列。阿卡德人在文字上採用對方的 SOV 句式,等於放棄自己一貫的 VSO 表達方式。蘇美爾文對阿卡德文影響之深,於此可見一斑。
阿卡德語最基本的音節結構是 CV,C 是輔音 (Consonant),V 是元音 (Vowel)。由於 C 後面的 V 有時會省略,所以 CVCV 可以變成 CVC。因此,CVC 這個音節結構在阿卡德語中亦頗為普遍。學者一般認為,阿卡德語除了語序之外,連音節結構也受到蘇美爾語的影響。這種種影響,可以在阿卡德文中反映出來。阿卡德字符的讀音,除了有 CV 和 CVC 結構之外,還增加了 V 和 VC 這兩種原屬蘇美爾語的音節結構。一些阿卡德語的 CV 音節, 由於前面弱輔音 (如 /x/) 的脫落,演變成 V。同理,一些 CVC 音節, 亦由於前面弱輔音的脫落,演變成 VC。
阿卡德字符的音節結構
從第 196 條法令,可以看到阿卡德字符的音節結構。該法令一共用了 23 個字符,其中只有一個義符,其餘 22 個都是音符。西方學者經過百多年鑽研之後,重構了這些字符的讀音。下面表 8 把這些讀音列出來:
先說解作‘兒子’的義符的讀音。這個符號象動物哺乳的情況,在蘇美爾文中是一個義近通用字,用來代表幾個意義有關連的語素: /dumu/‘兒子’、 /banda/‘男孩’、 /tur/‘細小’。在阿卡德文中,這個義符同樣有這三種意思,每一種意思都可以訓讀,而且讀音會隨着所指語素的數和格而變。在法令中這義符解作‘兒子’,在句子中訓讀成 /ma:r/。
其餘 22 個符號都是單音節音符,音節結構以 CV 和 CVC 為主, V 和 VC 則較少。一般來說,一個音節是用一個音符寫出來,但有時則會用上兩個音符拼出來,例如:〈i〉+〈in〉→ /i:n/;〈pi〉+〈id〉→ /pid/;〈xa〉+〈ap〉→ /xap/。
阿卡德文基本上是音節文字,用音符寫出詞的音節。阿卡德文的音符,絕大部分借自蘇美爾文的音符。這兩種文字的音符,無論是形狀還是讀音,可以說差不多是一樣的。例如法令中讀 /ma/ 的音符,學者利用各種西亞古文字的知識,考究出阿卡德文 /ma/ 的讀音,再追本溯源,重構出該字符在蘇美爾文中的讀音。所以嚴格來說,重構的蘇美爾字符讀音,除了帶有阿卡德語讀音的色彩之外,還可能受到其他古語讀音的影響。阿卡德語元音的數目比較少,音節又比較簡單,所以阿卡德文中字符的讀音,未必能夠充分反映蘇美爾語真正的讀音。
3 阿卡德文與蘇美爾文的簡略比較
單就字符與語素的關係而論,蘇美爾文比阿卡德文簡單。一個蘇美爾字符基本上代表一個語素,但書寫一個詞的阿卡德字符卻可多可少,由一個至五個不等,並沒有固定的數目。在蘇美爾文中,義符的作用很重要,音符次之,定符則偶爾有需要時才採用。阿卡德文承襲了蘇美爾文的義符、音符和定符。但蘇美爾字符並非專為阿卡德文而設。阿卡德人使用義符來書寫名詞和動詞時,如上文所述,會遇到種種的困難,所以多用音符而少用義符。但用音符書寫動詞時,又引起字形難辨的問題,所以兩害取其輕,最後,在一般文字中側重使用音符,而只偶爾使用義符和定符。但在帳目和合約中則較多使用義符。
阿卡德語借用蘇美爾文所產生的問題,日語借用漢字時亦會遇到。這一點在後面比較中、日文時,會作詳細的分析。
4 從蘇美爾文到阿卡德文
從蘇美爾文到阿卡德文的發展,可以看到文字類型的演變。蘇美爾文起初主要用來記帳,有很多字符是代表一個詞組的。文字進一步向口語靠攏時,這些詞組符號陸續被基本的語素符號取代,字彙的數量逐漸減少,蘇美爾文慢慢演變成語素文字。當文字功能擴大時,同音假借的方法用得越來越普遍,蘇美爾文再演變成義符音符參半的文字,字彙量進一步減少。阿卡德人借用蘇美爾文時,傾向把字符作為單音節音符使用,字彙量再次減少。阿卡德文大體上演變成音節文字。
[1] M. W. Green, ‘Early Cuneiform’ in Wayne M. Senner (ed.), The Origins of Writing (USA: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9), p.50。原文只用轉寫的方法來介紹阿卡德文,並沒有把原有的楔形字符寫出來。這種轉寫法的好處,是能夠把阿卡德文中的義符、音符和定符清楚分辨開來。轉寫是西方文字學上慣用的一種方法,把原本字符的讀音用羅馬字母寫出來。阿卡德文的楔形字符有義符、音符和定符三種。轉寫阿卡德文時,義符用正體大楷字母寫,顯示義符的蘇美爾語讀法,如 LUGAL;音符用斜體小楷字母寫,顯示阿卡德語的讀法,如 bu;定符指出有關名詞的意義類別,並沒有讀音,用上標字母來表示,如 ki。義符和音符的轉寫實例見表 5 和表 6,定符的轉寫實例現在則以巴比倫城的轉寫法 KA.DINGIR.RAki 來具體說明。上標的 ki 是定符,表示‘城市’;義符 KA.DINGIR.RA 是蘇美爾語{眾神之門}的讀法,阿卡德語訓讀為 /巴比倫/。
[2] 字符圖樣見 John Huehnergard, A Grammar of Akkadian (Atlanta, Georgia: Scholars Press, 1997), p.265。字符轉寫則見 Key to A Grammar of Akkadian, p.60。
Views: 1205